打印

[悬疑] 爱与希望之街

0

爱与希望之街



片名:爱与希望之街


导演:大岛渚
主演:
Kakuko Chino
Hiroshi Fujikawa
Michio Ito
国家: 日本
上映:1959.11.17
片长:62 min
颜色:黑白


影片介绍: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少年抱了心爱的白鸽到广场上出售,恰逢富家千金出钱买下。少年出身于单亲家庭,母亲又身患重病,平时只能靠擦鞋为生。少年读书又很用功,但为了早日负担家庭重任,决定找一份工作,晚上再夜读。他的老师很同情这一家子,在路上恰逢富家千金,用钱赎回白鸽。得知对方父亲是某企业的董事,想替少年求情去该企业工作,富家千金很有热心,但其兄长和父亲均不满少年不是农民的事实,拒绝他进入单位(这大概跟当时日本工业改革时期有很大关系),事后经过调查,发现少年利用白鸽会自己回家的原理屡次出售给他人,已造成欺骗行为。这种不求事实真相,将人拒之门外的作法令人作呕,典型的一副资产阶级的冷冰冰的面孔,相比较,富家千金和女教师的形象就很人性。女教师甚至已经和富家千金的兄长互生爱慕,但因为这件事情而告吹,她虽然也不赞同少年反复出售白鸽的欺骗行为,但最后,当她看到对方患病的母亲和镇日画死动物的妹妹,她一下子崩溃,说如果设身处地的想想,她也会像少年那样去做。最后,少年找到一个很低贱的工作,而富家千金也买下那只白鸽,让兄长举枪射下它;少年则对着母亲和妹妹的面把鸽笼砸碎。

关于影片:

这是日本电影大师大岛渚的第一部作品,此前他不过是文学爱好者而已,他写过一篇名为《卖鸽少年》的小说,而这部影片就是改编自这篇小说,并亲自由他来编剧和执导。这部电影叙事完整,对人物的刻画也较有层次,但电影所散发的气质已经显露导演今后艺术作品中所带有的特征了:阴郁、沉闷,带有沮丧、无奈的气息。

虽说片名取了“爱与希望之街”,我们也的确在影片中见证了几位好心人,但最终人物命运并未改变,依然遵循着严酷的社会生存准则而努力活着,这使得整部影片有着浓厚的“宿命论”,同时也从中体现了悲剧性。大岛渚将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本身是没有什么大爱大恨、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恰恰是因其平淡,倒使得人物性格更有层次性;时至今日,它在黑白影像的呈现中,恰恰提供给更多人以那个时代工业化社会的印象,虽然没有色彩,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却显得更为可贵。


虽然这部影片有一个很无奈的结尾,但它显然是将这两个阶级的生活做了对比,比之于富家千金的生活,少年贫困的家境、母亲每日在广场擦鞋、妹妹孤僻的性格都显得格外刺目,但是周旋在这两个阶层之间的,是富家千金和女教师,她俩的行为是疏离于这个社会的,像女教师,她虽然在试图帮助这一家子,依其社会能力却显然是无力可施;富家千金虽出身显贵,却丝毫没有父兄那种冷冰冰的资产阶级气势,她俩没有一定的目的和企图,仅仅出于一份人道关怀,似乎使人物的真实度打上疑问号(而且女教师甚至赔上自己的一段爱情),但细究下去,为什么导演要安排这两位在影片中起到周旋的作用,不外有两个,一是试图以她们的良心去唤醒资产阶级泯灭的人性,一是以她们为连接点,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阶级联系起来,作为对比。再回头看片名:“爱”与“希望”像两个热血奔腾的词汇让人激动,然而事实上是,导演的确在影片中展示了整个社会还未沉入谷底,仍存在“爱”与“希望”,可他是以此作为手段,并非真正想展现的部分,隐藏在这个片名后面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冷冰冰的制度、体系,如果说最后少年砸破鸽笼和少女的兄长击落白鸽是导演特意设置的象征手法,那么,鸽笼即象征当时社会体制,而白鸽即社会蒙骗人民的一个假象,导演用这样的一种象征手法表示了他的愤怒,然而,最后一个镜头是少年在某油厂擦拭瓶子(貌似)作结,让人感觉到浓厚的“宿命”论调。


影片截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adward 金币 +15 發帖辛苦了 加分鼓勵! 2008-7-25 13:12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7 00:10